能源危机不仅仅是我国所面临的问题,还是世界上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。因此,世界各国都针对这个问题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标准,来应对能源的污染及短缺问题。
作为拥有世界第二大能源体系的大国,我国的各种能源储量都处于世界的最前列,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居于世界的前列。因此,我国的能源形势依旧严峻,人均资源占比较少、资源消耗量大、能源供应不平衡、环境污染大以及能源结构不够稳定等问题的出现,导致我国迫切需要更加清洁、更加高效、更加能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。
那么,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如何?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,如煤、石油、天然气等。新能源也称为非常规能源,主要指正处于开发利用阶段,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的能源。
根据科学技术及历史阶段划分,新能源涉及内容不尽相同,当前主要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:
其一,风能。风能利用以发电形式为主,存储量较大,且分布范围较广。在交通不便、距离主电网较远的区域,风能利用十分关键。
其二,太阳能。太阳能主要指太阳辐射的能量,当前太阳能利用形式主要以光电转换、光化学转换等为主。与常规能源相比,太阳能不会造成污染,而且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,在新能源中占据重要位置。
其三,生物质能。生物质能主要源于植物光合作用,是一类可再生碳源,主要为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,存于生物质中的能量。
其四,核能。核能能量来源主要包含三类,即为核裂变能、核聚变、核衰变等等。
其五,海洋能。海洋能主要指存储于海洋的各类可再生能源形式,不仅涉及潮汐能、波浪能,而且涵盖海流能,当前应用频次最多的为潮汐能。
其六,地热能。地热能主要指从地壳获取热量,目前以地热发电或者供暖等利用为主。
(一)太阳能
我国地大物博,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,当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。
截至2021年9月底,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.78亿千瓦。2021年1-9月,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556万千瓦,其中,集中式光伏电站915万千瓦、分布式光伏电站1641万千瓦。从新增装机布局看,装机占比较高的区域为华北、华东和华中地区,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44%、19%和17%。
(二)风能
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,资源总量在33.26亿千瓦左右。其中,大概有31.33%的风能资源可以被利用,很大一部分是海洋中的风能资源,大概在75%左右;其余部分风能资源在陆地上,占据了可用资源的25%。
据国家能源局消息,截至2021年11月中旬,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015万千瓦,突破3亿千瓦大关,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,是2020年底欧盟风电总装机的1.4倍、是美国的2.6倍,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。
(三)生物质能
我国的生物能源储存量特别丰厚,主要是田间的秸秆以及薪炭林等可以大量利用的生物能,这种能源分布范围广、可利用率高,并且生物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很容易形成。在实际的生物能利用过程中,前期的准备建设工作比较简单,生物能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。
2021年1-9月,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554.7万千瓦,累计装机达3536.1万千瓦,生物质发电量1206亿千瓦时。累计装机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山东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苏和安徽,年发电量排名前六位的省份是广东、山东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和河南。
(四)核能
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核裂变和核聚变。我国对核电研究及利用起步较晚,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第一座核电站。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1年11月14日发布的蓝皮书显示,截至2020年12月底,我国在建核电机组17台,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。
2020年,国内核电主设备交付31台套,实现了批量化成套交付,涵盖反应堆压力容器、蒸汽发生器、堆内构件等各类产品,我国已全面掌握先进核电装备制造核心技术。
(五)海洋能
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。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储存和散发能量,这一部分能量通过潮汐、波浪和盐度梯度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。
我国海洋能开发具有较长的历史,在解放初期便兴建了潮汐电站。伴随多年的不断实践,海洋发电技术实现新的突破,针对小型潮汐发电站技术趋于成熟化及规范化,同时具备中型潮汐发电站技术要求。
(六)地热能
我国已经明确将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、供暖的重要方式。2021年9月,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印发的《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比2020年增加50%,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,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;到2035年,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。
根据国家地热能中心公布的数据,截至2020年底,我国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累计达到13.9亿平方米。其中,水热型地热能供暖5.8亿平方米,浅层地热能供暖(制冷)8.1亿平方米,每年可替代标煤4100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.08亿吨。
根据上述情况可知,我国的新能源发展依托国家政策支持,前景极为光明。为了落实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我国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这就要求全社会同心协力,提高新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,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。